0551-63870280

可不可以接纳自己当个废物?

2019-03-12

最新一期《奇葩说》的辩题,叫做「长得太胖被同学嘲笑欺负,要不要减肥?」很有意思。就思想性而言,是这一季《奇葩说》里最好的一期。


借这个题,我想聊一聊【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在今天是政治正确的一种说法,放到这个辩题里,就是不要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胖也好,别的什么也好,可以大大方方做自己,管别人怎么说。但在比赛最后,黄执中表达了一点质疑。大意是说,我们或许被这种政治正确给绑架了。小孩子有弱点,被人嘲笑,以前就会让他改正,现在说不用改,做自己就好。后面这种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对吗?


很值得想一想。


沿着这个方向,蔡康永老师举了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有人问他,说自己想当一个废物,可不可以?蔡康永老师说自己很为难,一方面当然也觉得人家有当废物的自由,另一方面,「你真的舍得鼓励他们说:当废物吧,接纳自己?」



他说真相是,没有人能够豁免于世界的眼光。


这个讨论很棒。它用形象的说法,传递出一种主流的,对【自我接纳】的恐惧。认为自我接纳就等于定型,不改变,某种意义上是放纵自己的堕落。言下之意,如果你想改变自己(成为对别人有价值的人),就不能接纳自己。


对这个观点,我要表达一点不同意见。


假如有一个人问我同样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会支持他当废物的想法。


同时我相信,他不会真的当「废物」。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阐述这个理论之前,我想先说一个简单的道理:


自我接纳的人,也是会不断改变的。


为什么改变?因为他是人啊,正常情况下人都会变的。随着时间而变,随着成长而变,随着自然的节律而变。一个人一晚没睡好觉,然后他就困得要命,第二天早早地就睡了,他的睡眠就改变了。——前提是,正常情况下。


同样是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偶然吃撑了一次两次,但他不会顿顿都吃撑。因为吃太多了也会不舒服,他下一顿就会少吃甚至不吃。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荒废了一天时间,他会有紧迫感。就算他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样无所事事地呆一个月,呆一年,难道还能呆十年吗?十年时间什么都不做,他不觉得空虚吗?他一定会探索一些有意思的事,会跟人交流,会想要以某种方式实现自己。


所以蛋总在节目里说,当废物也是需要天赋的。



普通人根本就无法承担那么大的虚无感,普通人就适合好好上班过日子。我完全赞同这个看法,同时我还想说得再直白一点:你再怎么鼓励一个人当废物,他也做不到。几个月,一两年,或许还可以。当一辈子废物实在太难了。


放心,因为我们是普通人。


但我们刚才说了,这是正常情况下。


非正常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就说没睡好觉这个例子吧。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前一天没睡好,第二天就会多睡一会儿来补偿。但现在,假设这个人想:「我靠!我是不是有问题?我要严肃地对待我的睡眠!」假设身边的人对他说:「你肯定是出问题了,你这叫做失眠症,你应该严肃地对待你的睡眠!」他就拼尽全力想【改变】自己的睡眠。


喝牛奶,慢跑,瑜伽,深呼吸,数羊……


这就惨了。越是战战兢兢地想让自己睡着,就越是紧张,交感神经系统越兴奋,导致他第二晚也睡不着,第三晚也睡不着……以后也都很难安睡。


他太想改变,反倒有可能把「失眠」保留下来。


同样是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吃得多了,肠胃不舒服,下一餐就会减少进食。但我们知道有一些人,明明肠胃已经受不了了,还在控制不住地吃东西,吃到自己想吐,都还是停不下来。他们吃东西不是为了果腹,甚至都不是为了解馋,只是用「进食」这个行为来缓解自己糟糕的情绪。为什么情绪糟糕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多半有一样原因是——他们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不好。


他们的自我厌恶,破坏了自然的调节过程。


当废物这件事也是一样。蛋总说,当废物是需要天赋的。但我们经常遇到缺乏这份「天赋」的人,却能经年累月地「废」下去。忍受着贫乏,忍受着枯燥,忍受着自我怀疑,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奚落,和巨大的孤独感。并不舒服。那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呢?非要在这么痛苦的状态里苦苦撑持?



我建议你看看他们跟身边人的关系。


一定有很多关心他们,爱他们的人,出于关心而劝导(甚至是逼迫)他们:「孩子啊,你这样不行,你要顾及别人对你的看法啊!」围绕这些声音,往往就产生了更多的争吵,怨恨,或是自暴自弃。真的,有时候恰恰是因为这些声音,一个「废物」才能激发出继续「废」下去的动力。——他的意义感来自于与这些人的纠缠。


而忘了去体味自己的人生。


我遇到过很多有类似问题的来访者,都表达过这么一层意思:「我怎么就不能当一个废物呢!我有什么错吗!」这些话是和着血泪喊出来的,不是冲着我,而是冲着他们的父母,爱人,或者整个社会。他们想喊这样的话,是因为感受到锋利的指责,包裹在那些以爱为名,一直致力于改造他们的力量里。他们必须要拿出十二分的定力,才能让自己保持不动,说:「难道这样的我就不好吗!」


他们想成为的,真的只是废物而已吗?


也许恰恰是催他们【改变】的声音,在帮他们【维持】。


上面这几个例子当中,有一个共性:


改变的意愿(失眠时的关注,暴食时的自我厌恶,做废物时与他人的冲突)反倒构成了长期维持问题的力量。「太想改变」本身成为了问题的一环。


改变有两个层级。一时的改变,长期可能是周而复始的不变。这一点,那些立下减肥计划(改变),年年都立同样计划(不变)的人,都深有体会。


所以,不要被【改变】这个词蒙蔽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这样。很多时候改变是很容易的。有些人说减肥就减了,「叮」的一下,超简单。可能大部分的问题是这样,但这样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我们讨论的是疑难杂症,是那些努力想改变,又改变不了的情况。一个人穷尽了各种办法改造自己,或身边的人穷尽各种办法改造他,都没有效果。这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会不会是我们太想【改变】了,反而让问题固定下来?


所以我们说接纳自己。不是因为政治上有多正确,也因为它本身就是疗愈。想改正缺点的人,不妨去改,但如果发现没那么好改,就说明它是你的一部分。不如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勉强去改。「不勉强改」不等于「一辈子都不改」,相反,是把自己换到一种更轻松,更自然的氛围下接受改变。


更高层级的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假如有一个人问我可不可以当废物,我会支持他的想法。我大概会这么对他说:「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想完成一点什么。当废物也许就是你想为自己完成的一件事,我很高兴你有勇气去追求它。祝愿你保留这样的勇气。也许有一天你还会想做其它事,到那时,请用同样的勇气实现它。」



这样说,是因为我相信自我接纳不等于自我僵固。做自己(当废物)之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更大的价值(做一些不同的事)。人是不会一直当废物的。——并非因为有某个专家或导师对他说:「不要当废物!」而是因为他可以全心全意地接纳自己。他爱自己,就自然会去寻找更多的价值,丰富和变化自己的人生。


关键在于,你信不信一个接纳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会有这样的动力,自发地寻找更多的价值?


我信。

倾听、关注、理解、支持、指导、释放、觉察、发展…

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

提升自我觉察力度……

建立健康自我形象……

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

促进心理素质 ……

提高生活质量……

以专业赢得信赖

用真诚温暖心灵

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

提供更多帮助……

联系我们总电:0551 63870280

地址: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

微信公众号:幸福家庭倡导者

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删除或重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