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3870280

家庭暴力的心理分析是什么?

2018-07-09

权力与控制家庭暴力受害者大多社会学者认为家庭暴力乃出自施暴者企图控制受暴者。 施暴方施虐者在施暴过程中,通常以殴打伴随言语攻击。事后,常会以各种理由试图正当化施虐的原因。在一些个案中,施暴者会形容受虐者有“被虐待狂”,以将其施虐行为合理化。施虐者的性格、价值观及行为模式是构成家庭暴力的主因,

其特征包括:

? 脾气暴戾,固执凡事爱以暴力解决问题。

? 妒忌心重,凡事干预家庭成员的行为及社交生活。

? 以个人期望、需要及利益为依归。

? 习染不良嗜好,如酗酒或赌博,或患有精神病,令其自我约束能力减弱。

? 小时候也曾遭遇家暴情形的受害者或是目睹家暴受害者。

? 压力大。受暴方在大多数的家庭暴力中,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母亲对于家暴的角色大多定位于“沉默的证人”,而使的大多数的家暴案件被发现时,已经算是很严重程度的伤害。

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体验或是目睹暴力的经验愈多,就愈有可能会殴打父母。也就是说视暴力为解决冲突的合法方式的家庭,就愈有可能处在各种型态的家庭暴力危险中。对受暴方的心理影响分析如下:

1. 儿童(子女):身体发展脆弱而易受伤、出生时体重过轻的婴儿、发展障碍、迟缓或不健全,会提高儿童受虐的危险性,受虐的儿童将来亦可能变成施虐者。除了生理上方面的虐待,还包括了精神方面的虐待(例如:施暴者会在半夜把孩子叫起来训话或是不让其睡觉等)、性虐待(例如:乱伦)和疏忽(例如:不被期待的孩子、疏于照顾导致基本需求不被满足)

2. 女性(妻子):被殴打妇女被形容成依赖、低自尊,会有无助感;易出现忧郁和焦虑的机率是高的。

3. 男性(丈夫):被殴打男性会觉得失去尊严,由于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强者,因此不少受虐男性不敢求助。

4. 老年人(父母或祖父母):老年人行动较迟缓、体弱多病、记忆力衰退,容易被家人视为负累而遭受虐待。

5. 兄弟姊妹:一般来说,社会大众对于手足暴力的接受度较高。

版权声明: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删除或重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