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3870280

高校火爆课程《生死学》:给自己写一份遗嘱

2019-04-07

生、死,贯穿人的一生,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


面对死亡,很多人都会避而不谈。


无他,就是单纯的恐惧,对分离的恐惧。


但其实,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


最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广州大学有一门“网红课”,很多的学生抢破头都抢不到,简直是一座难求。



在这门课上,学生不但要写遗嘱,分享身边的人去世的感受,还要给自己刻上墓志铭……这太有趣了。


我们现在总说着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拥有更随心所欲的人生,但是什么才是高品质的生?以及什么是高品质的死,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答上来。


有个学生说:“听说我选修了《生死学》,家人都不太能理解,后来听说还要写遗嘱,我妈就有点生气了。”


我想起小时候,只要我一说到“死”这个字,就会马上被大人严厉制止。为什么中国人对死亡,会这么讳莫如深?


因为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死亡恐惧。



1 可怕的不是死亡恐惧,而是害怕死亡恐惧


面对死亡恐惧,有的人会否认它:我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也不愿意思考,最好连提都不要提。


另一方面,有的人又是另一种极端:喜欢看恐怖片,体会那种濒临死亡的感觉,了解死后的世界。因为了解得越多,我们就可以不那么害怕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像做危机干预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告诉对方接下来两个月之内,你可能会经历失眠、惊恐、社交回避、焦虑、无食欲等等各方面的东西。实际上,这些东西最终对应的就是死亡的感觉。因为意外打破了“我是安全的”的错觉,这会唤起我们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


但是当我告诉了你这些反应以后,你一下子就安心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重新给到了你一种确定感。


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还活着,但其实已经死掉了。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为死做准备,或者疲于应对自己的死亡恐惧的话,他的生就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他选择死亡,恰恰是因为他害怕死亡。因此在结束自己的生命的那一刻,他会觉得“死亡是可以被我掌控的”,以最极端的方式解决了死亡恐惧。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他对自己生命的定义是非常有能量的,他也从来没考虑过死这个问题。


直到最近,在两个月内,他身边的两位至亲都去世了以后,他整个人就被打散了。忽然之间,他发现自己生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人总要死的,而且死亡并不可控。


从此,他就开始陷入了一种非常抑郁的状态。他跟我说:“不知道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我赚这么多钱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他一直没有思考过死亡,以至于当他真正要去面对的时候,觉得特别的绝望。他说:“我真的很想自杀。”


但其实,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恐惧,而是对死亡恐惧的恐惧。



2 你可以回避死亡恐惧,但永远无法摆脱


在人本主义里,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3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死亡的恐惧。


我们不知道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灵魂,当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那么失去感知就等于失去一切,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生不如死的感觉。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到了墨西哥人的一种死亡美学,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只有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你的时候,你才真正的死去”。



因此,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失去感知、失去链接的感觉。就像是魂飞魄散,什么都没有了。


第二个难题,存在性的孤独。



当我们从妈妈的子宫里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也就是我们从“共生的状态”中分离的起点,这是一种非常深层次的个体孤独感。而且,每个人在死的时候,都必须一个人死,所以古代有句话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是为了感受那种与他人的链接,缓解心中的存在性孤独。


第三个难题,生命的意义。



不知道你给自己赋予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可能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中寻找。我认为,从死亡中思考生的意义,也许反而是一条“捷径”。


电影《非诚勿扰》里孙红雷的那个角色很有趣,他开了一个“生前追悼会”,来看看在自己死了以后,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会记得我,我又会被如何记住?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生命的终极难题,最终都关乎死亡。只要我们一天活着,就无法不去面对死亡这件事情。


死亡恐惧,只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之一,而害怕死亡恐惧的发生,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害怕恐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很容易把我们困在一种抑郁的、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状态里面。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3 解决死亡恐惧的三个能力


解决死亡恐惧,有三个最重要的能力:信念,链接,敬畏。


信念:坦然直面死亡


从小到大, 我们都很少接触到关于死亡的教育,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无法面对死亡的恐惧。


但是假如我们能够把这种恐惧感说出来,就像广州大学这门《生死学》课那样,尝试给自己立一份遗嘱的话,这是能够解决掉一部分对死的恐惧的。


如果你的信念是去直面它,而不是回避,死亡的恐惧就会减少很多。


链接:向死而生的思考


我们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事情,就是让对方想象:“如果你要给自己的墓碑刻上墓志铭,你会刻上一段什么样的字?”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一本书《诊疗椅上的谎言》里,写到他的一个患有性瘾的个案。他问道:“你死了以后,会在墓碑上刻上什么?是不是刻上‘这个家伙只喜欢性交’?”


当对方听到这一句的时候,脑子闪了一下,他觉得他的生命的意义不应该是这样的,继而他开始真正的去面对死亡,重新定义自己生的意义。


这种我们称之为向死而生,知道了死对于我们来说意义是什么,我们才可以重新规划,如何去过好这一生。



敬畏:我们本应心存敬畏


知乎有一个网友说,她的奶奶在医院病逝之后,前来进行殡葬服务的工作人员,动作非常粗暴,当着众人的面把老奶奶的衣服脱光,只留了一小块遮羞布在那里盖着,又粗鲁地拭擦和摆弄她的身体。


我看到觉得挺悲哀的。悲哀在于,第一死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第二,如果我们对死亡没有起码的敬畏之心,也就失去了探讨它的意义,其他的一切也都无从说起。


相反,日本有部电影叫《入殓师》,是一部很好的关于死亡教育的电影。人死了以后,什么会消失,什么会留下来?你会如何对待逝去的亲人?你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死亡?



只有当我们对死亡有所敬畏,我们才可以去谈论它,面对它,体会个体存在性的孤独,给自己生命附上一个意义。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却认为,知死,方可“重生”。


倾听、关注、理解、支持、指导、释放、觉察、发展…

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

提升自我觉察力度……

建立健康自我形象……

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

促进心理素质 ……

提高生活质量……

以专业赢得信赖

用真诚温暖心灵

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

提供更多帮助……

联系我们总电:0551 63870280

地址: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

微信公众号:幸福家庭倡导者

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删除或重发,非常感谢!